清朝大臣經常半夜三更到紫禁城上班,怎么解決早餐問題?

康熙皇帝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。他親政後,實行了“御門聽政”,在乾清門(後來改爲了太和門)接見王公大臣、處理軍國要務的。

“御門聽政”的時間是冬夏早上六點,春秋早上五點。爲了准時“御門聽政”,康熙皇帝需要在早上四點鐘就要起牀;居住在紫禁城外的王公大臣則就更苦了,他們需要在早上兩三點就起牀,套車乘轎摸黑往紫禁城趕。

清朝晚期,雖然“御門聽政”被廢除了,但軍機大臣每天早上必須向皇帝奏事,皇帝又經常召集王公大臣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。清朝皇帝大多數比較勤快,起的比雞早,睡得比狗晚,使得王公大臣不得不經常半夜三更來紫禁城上班,等候皇帝隨時召喚。

俗話說:“人是鐵,飯是鋼。”王公大臣經常半夜三更趕到紫禁城上班,除了少部分人能吩咐下人們提前備飯,大部分人怎么解決早餐問題?

有辦法。因爲紫禁城裏有早餐攤子。

在歷史電視劇《走向共和》裏,有這樣一幅場景:大臣翁同龢正在紫禁城裏的早餐攤上喫早點。從畫面上看到,翁同龢老師的早點有油條、豆漿等物,正是北方人的心愛之物。

展开全文

我們知道,有需求的地方,就會有市場。既然許多王公大臣存在早餐的需求,那么在紫禁城裏就一定會應運而生早餐攤子。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开始,在皇家和內務府的默許下,部分太監、蘇拉(宮中雜役)在乾清門外的天街經營起了早市,向過往的王公大臣販賣早餐食物。

乾清門外的天街位於哪裏呢?

這條天街東至景運門,西至隆宗門。這條長約200多米的通道,位於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,將紫禁城分爲兩個部分:南方是前朝,北方是後宮。王公大臣來到紫禁城後,會在這裏進行上班之前的整理工作。太監、蘇拉把早餐攤子擺在天街,是再合適不過了。

紫禁城天街的早餐攤子都售賣些什么食物?

晚清時期,有一位舉人出身的官員,叫壽森(壽逸庵)。壽逸庵在步軍統領衙門供職,曾經進入紫禁城辦事,因此光顧過幾次天街的早餐攤子。後來,他津津有味地寫了一首詞《憶江南詞百首》,描繪了天街早餐攤子的模樣:“前朝憶,憶得出隆宗。蘇造肉香麻餅熱,炒肝腸爛杏茶濃。鋪猷日初紅。”

這首《憶江南詞百首》相當於相聲裏的“報菜名”,裏面有蘇造肉、芝麻燒餅、炒肝、滷煮(腸爛)、杏茶等幾種常見早點。

味道怎么樣?壽森備注曰:“乾清門外東曰曰景運,西曰隆宗。隆宗門外罩壁後,於黎明時,有蘇拉戴紅帽賣食物,爲奔走小吏調飢之所,各種食物之美,至今人稱道不衰,殆飢者甘食也。”看樣子,紫禁城天街早點味道確實不錯。

無獨有偶,光緒年間曾經當過吏部主事的何剛德在《話夢集》中也有記載:“軍機處階前,每晨必列燒餅、油炸果數件,備樞臣召見後作爲點心,可謂儉嗇極矣。”軍機處位於隆宗門內,與擺設早餐攤的天街近在咫尺,何剛德和壽森說的自然是一回事。只不過,何剛德的早餐菜單上多了油炸果,少了蘇造肉、炒肝等物。

現代人可能不知道蘇造肉是什么食物。蘇造肉的做法是選取豬兩肋肉,加豬大腸、五髒,白水下鍋汆煮,八成熟時撈出上糖色,然後放入撇去浮油的肉湯中,加陳皮、甘草、蔻仁、桂皮、山艾、醬油、鹽一起燉煮。

《燕都小食品雜詠》記載:“蘇造肉者,以長條肥肉,醬汁燉之極爛,其味極厚,並將火燒同煮鍋中,买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。”後來,這道食物流入民間,經過改良後逐漸演變成大家熟悉的一道京味名喫——滷煮火燒。

紫禁城天街早餐攤子的香味,肯定會飄過幾道宮牆,飄進後宮,撩動皇帝、後妃等人的嗅覺。事實上,有時候後宮妃嬪會派太監來到天街早餐攤子,买點蘇造肉、杏茶解饞。

溥儀回憶:“紫禁城中的早晨,有時可以遇到一種奇異的現象,處於深宮但能聽到遠遠的市聲,有很清晰的小販叫賣聲,有木輪大車的隆隆聲,有時還聽到大兵的唱歌聲。太監們把這現象叫做‘響城’。”

我們猜想,年幼的溥儀一定會嗅到天街早餐攤子飄來的各類肉香,那時候他心裏想的是什么呢?
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
標題:清朝大臣經常半夜三更到紫禁城上班,怎么解決早餐問題?

地址:https://www.fastusing.com/article/40832.html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