酥脆綿香“馬蹄疾”,何人不起故園情

廈門有二十多個和馬相關的地名和街名,馬巷、馬厝社、馬鑾灣、馬壟、大走馬路、小走馬路…… 其實還有一樣帶“馬”字的美食,那就是頗具閩南特色的——馬蹄酥。

在民間,馬蹄酥又稱爲泡餅、香餅、老婆餅等,說的都是同一種皮酥脆餡香甜的閩南“餅路”。馬蹄酥最大的特色就是酥脆的餅皮層層起酥,“乍經而起還留跡,不踏花歸亦自香”,這是清代一位詩人對馬蹄酥剛剛出爐場景的生動描述,這酥皮猶如馬蹄留下的足跡,在詩人的感覺中,不帶花香卻勝似花香。

早年的馬蹄酥,是用面粉、麥芽糖、白糖、食用油等烘制而成的餅,因餅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名。傳統的制作工序主要分爲酥、皮、餡三道工序,酥心和水油皮制作好後,將酥心包入水油皮,壓餅成型後貼在炭火烤熱的豎爐壁上。爐內熱度的控制非常關鍵,要精准得剛剛好,否則餅底容易變硬。

馬蹄酥的酥皮制作很講究,手工層層揉疊,早年配料制作更是需要嚴格地關注氣候,比如冬天天氣冷,制餅的面粉要用开水攪拌,而夏天制作餡料時則麥芽糖和面粉少加一點,這樣烘制出來的馬蹄酥才會口感佳。

而馬蹄酥的餡料貌似簡單卻乾坤滿滿,麥芽糖、花生仁、白芝麻、面粉、白糖等合力而爲,使餡料清甜爽口,鹹中帶甜。

展开全文

馬蹄酥的喫法也大有講究,單喫馬蹄酥最直接的感覺就是皮薄,入口純香、酥脆、味甜、爽口;而如果用开水衝泡起來,則是另一種體驗,餅在水裏慢慢膨脹开來,體積可以變得比原來大一倍,這也是爲什么馬蹄酥又叫做泡餅的緣由。用开水衝泡,其實是對馬蹄酥內餡的一大考驗,如果餡太硬,就會泡不开不易溶化。

另外,馬蹄酥還可以沾蛋液用黑芝麻油煎,或者與用开水去除鹹味後的面线一起煎,據說有溫補的功效,是早年同安一帶產婦進食的補品。

除了作爲女人坐月子的滋補品,馬蹄酥在廈門一些習俗中有着不低的出鏡率,婚慶喜事,寺廟進香都少不了它,同時也是閩南人家上乘的茶點待客。馬蹄酥制作歷史悠久,早年在同安和廈門,有一些老號名牌店家,如光緒年間同安的“玉兔”,還有“雙鹿”“慶春”“金吉”“雙虎”等等。

史料記載“雙虎馬蹄酥”

1931年《廈門指南》和1947年的《廈門大觀》都曾記載過當時的婚慶禮品名號、位於中華路的“雙虎”馬蹄酥。那時候,馬蹄酥是婚慶專用的大糖小餅以及產婦月子進補的食品。據舊時史料記載統計,上世紀30年代初,廈門專營糕餅業的商號有七十余家,其中分爲西餅、糕餅、餅幹、糕品、糕粉、糖餅、北餅等類目。“糖餅”指的就是專營婚慶大糖小餅專用的馬蹄酥等物。

《同安文史資料》中收錄的同安“雙鹿老鋪”的馬蹄酥,位於同安城區南門路,有着百余年的歷史,備受老廈門人喜歡。據19981126日《廈門商報》報道,“雙鹿老鋪”創辦於清光緒年間,其生產的馬蹄酥皮酥餡甜、香脆可口,熱銷福建和江西等地,成爲很多東南亞僑胞帶回南洋的佳品,因爲名聲在外,其第二代傳人徐和尚還被當地人稱爲“雙鹿尚”。

上世紀50年代初,“雙鹿老鋪”公私合營加入同安食品廠,馬蹄酥成爲重要的拳頭產品,日產量曾高達一萬多包。上世紀80年代初,徐家老鋪重新开張,也恢復了手工制作的馬蹄酥等閩南糕點,雖然地處小巷,還是吸引了不少老顧客和慕名而來的食客,有的甚至從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地不遠萬裏前來品嘗。1996年,“雙鹿老鋪”的馬蹄酥成爲第二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期間的特供早點,並登上聯誼會的記者宴席。

老品牌的馬蹄酥企業同樣也有新的嬗變和驚喜,比如老字號“阿吉仔”歷經三代人的傳承,仍然秉持古早味的傳承和對老手藝的堅守。阿吉仔的馬蹄酥,有甜鹹之分,黑芝麻馬蹄酥是鹹味,白芝麻則是甜的,以色澤金黃、皮薄酥脆、內餡松軟溼潤、香甜盈口的特點,爲許多顧客所青睞。

如今,位於中山路街區的“阿吉仔”,店裏除了拳頭產品馬蹄酥,還有琳琅滿目的餡餅、貢糖、鳳梨酥、芋泥酥、花生酪、蛋黃酥、肉松餅等閩南風味茶配糕點。而在八市口的“吉治百貨”裏,古早味的店鋪與花磚文化、百年騎樓文化相互融合,喫餅喝茶,俯瞰老街區成了一種獨特的愜意。

直至今日,在早市時段裏,仍然常常可見到不少阿伯阿嬤拎着菜籃子,順帶买些馬蹄酥回去泡茶。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的早上,他們會來得更早,因爲要拜拜,那是肯定少不了馬蹄酥的。在閩南,特別是廈門,酥松面香,鹹甜交織的馬蹄酥,已經成了不少閩南人與過往歲月、與家人朋友連接的美好注腳。
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
標題:酥脆綿香“馬蹄疾”,何人不起故園情

地址:https://www.fastusing.com/article/50972.html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