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yer2和L2-Rollup概念的澄清

來源:閃電HSL

隨着比特幣生態上發了n多幣,幾乎都被冠於L2概念來獲得嚴肅性,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下Layer2這個概念。

在比特幣網絡上我們管以下產品類型叫過Layer2:

1.閃電網絡

2.側鏈(驅動鏈、聯盟鏈這些玩意)

3.客戶端驗證:omni協議、ordinals協議、RGB協議……等等

從解決問題的視角來說:Layer2應該是解決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問題,或者換成更具體的問題來說是增加平均每秒交易量(TPS)、提高交易速度,和降低交易費用。

如果遵守這個功能性定義,我覺得閃電網絡和側鏈是配得上叫Layer2,但客戶端驗證配不上。

閃電網絡和側鏈裏的交易都是獨立於比特幣主網的,這兩產品裏的比特幣交易都是不需要主網礦工來處理,只是在比特幣充值和提現到閃電網絡側鏈時礦工才需要介入。

這樣就大大提供了比特幣的交易量、速度和大大降低了交易礦工費。

客戶端驗證本質上還是比特幣主網交易,是在比特幣交易數據結構裏優化,在數據結構裏塞一些新數據來表達新功能。

但現在客戶端驗證也都稱自己爲Layer2,更可能是將Layer2要解決的問題擴展成了:豐富L1的功能。

受限於比特幣主網L1功能貧乏,就只能轉個账,現在各路客戶端驗證的項目都是奔着擴充比特幣的功能去的,主要就是擴充了發幣功能和非托管式交易所(dex)。

照這樣的發展趨勢,我想比特幣社區的共識可能會將Layer2的概念修正爲:解決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問題的方案,或豐富主網的功能性解決方案。

從資產的安全性來看Layer2,Layer2裏的資產和交易原則上是不應該和L1有本質的差別的。

但目前看來,閃電網絡在安全性上是比特幣生態裏衆多Layer2裏做的最好的。

側鏈更多的是一個多籤保證裏面的資產的安全性,這是非常不夠的。

客戶端驗證主要是擴充比特幣L1的功能,用於發行資產,其他發行的資產的安全性還得受限於客戶端本身的共識,這也是和比特幣L1的安全模型有本質不同的。

目前看得到的發幣協議,taproot assets是一個安全模型上和L1非常接近的協議。

從計算機的運行原理來看Layer2,任何交易在計算運行原理上可以分成:計算、存儲和傳輸。

在Layer2產品裏,閃電網絡裏的交易的計算、存儲和傳輸都是獨立於比特幣L1的。只有將BTC充值到閃電網絡,和提出到L1時,主網L1才需要介入。

側鏈也類似。

而客戶端驗證則存儲和傳輸都是使用了比特幣L1網絡,只有計算在自己的客戶端。

綜上,Layer2這個概念現在正在進入一個達成共識前的混亂時期,很可能會演化成如下的定義:

Layer2是致力於是解決L1的可擴展性問題,或豐富L1的功能性,在安全性致力於實現Layer2的資產盡可能和L1接近。

這裏的“或”是關鍵字。

參考以太坊的實踐更加清晰,我覺得以太坊的Rollup的設計是將一個Layer2非常好的設計實現。

Rollup的本質可以用這么一句話來解釋:

1.設計一個中心化服務器運行的軟件(也可以叫成是客戶端吧)和在L1部署一個智能合約錢包;

2.將以太坊資產充值到一個L1的合約錢包,並且在客戶端裏映射出1:1token,反過來銷毀掉客戶端裏的token,則可以1:1L1的合約錢包裏提現出對應的資產。

3.在客戶端裏可以完成資產相關的任何功能和計算,並且定期將資產的最終狀態更新到L1的那個合約錢包裏(只更新狀態根)

4.在安全性上,Rollup裏的資產的安全性做到了和L1幾乎接近。

5.在計算資源的消耗上,Rollup裏的交易主要是在客戶端軟件裏消耗計算資源,在L1上花少量計算資源(壓縮比從20:1到幾千:1的都有)

Rollup可以說是很好地解決了實現了資產安全性、鏈的可擴展性、功能性這三個目標,即保證了資產的安全性,又擴展了資產的交易量TPS和交易速度之類的,還大大提高了資產的功能性。

而Rollup是將上面的“或”字,變成了“和”。

目前看來UTXO技術體系裏還沒有誕生出類似於Rollup的Layer2實現,我感覺bitVM有很小的概率可以做到。

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


標題:Layer2和L2-Rollup概念的澄清

地址:https://www.fastusing.com/article/16052.html

猜你喜歡